PCR再生改性塑料认证对塑料颗粒来源追溯标准要求

PCR再生改性塑料认证对塑料颗粒来源追溯标准要求

2025-09-17 7次

    塑料污染治理已从“被动应对”转向“主动构建循环体系”。作为塑料循环经济的核心环节,塑料颗粒的生产回收长期面临“原料溯源难、质量不稳定、市场信任度低”等痛点,而PCR(Post-ConsumerRecycled,消费后回收)再生改性塑料认证的出现,正像一把“标尺”,为产业链上下游划定标准、建立信任,推动塑料颗粒生产回收从“粗放化”向“精细化、高价值化”转型。

    PCR再生改性塑料认证,本质是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的检测、审核,对塑料颗粒的“消费后回收属性”“环保性能”“质量稳定性”进行全面背书的过程。与传统再生塑料颗粒仅依靠企业自证的模式相比,通过PCR认证的产品,相当于获得了进入国内外高端市场的“绿色通行证”。

    PCR再生改性塑料认证对塑料颗粒来源追溯标准要求:

    一是原料溯源的透明化,认证要求企业提供从废旧塑料回收、分拣、破碎到造粒的全流程追溯记录,确保颗粒原料来自“消费后废弃物”(如废弃塑料瓶、包装膜等),而非工业边角料,从源头杜绝“伪再生”;

    二是环保指标的合规化,认证对颗粒生产过程中的能耗、碳排放、污染物排放(如VOCs、废水)制定了严格标准,倒逼企业升级环保设备与工艺;

    三是产品质量的标准化,通过对颗粒的熔体流动速率、拉伸强度、冲击强度等物理性能,以及重金属、邻苯二甲酸酯等有害物质含量的检测,确保产品质量稳定且符合下游行业(如汽车、电子、食品包装)的严苛要求。

    尽管PCR再生改性塑料认证为产业链带来了显著价值,但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:一是认证成本较高,第三方检测、审核费用以及企业为满足认证要求进行的设备升级、工艺改造,对中小企业而言压力较大;二是回收体系仍不完善,部分地区垃圾分类执行不到位,导致高品质回收料供给不足,影响PCR颗粒的产能;三是市场认知存在偏差,部分下游企业对PCR材料的性能存在疑虑,认为其不如原生塑料,制约了市场需求的进一步释放。

返回列表